45年前,人们是“一件衣服走天下”,如今,当我们打开衣橱,映入眼帘的是运动装、休闲装、职业装、汉服等诸多种类。衣料的种类也是五花八门:棉、麻、丝、绒、皮、化纤、混纺等。从统一的中山装到如今多元化、个性化需求成主流服装的多样性远超人们想象。就让我们翻开《北京日报》老报纸,一起回顾45年来人们的衣着变化。
70年代末,去商场买布料回家剪裁是不少市民的选择,选什么样的布料、购买多少,这里面可是大有讲究。
在很多人的记忆中,买布需要布票。1983年12月1日,全国临时免收布票、絮棉票,对棉布、絮棉敞开供应。布票退出历史的舞台,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衣着品种花色的追求。
市场活跃了,服装生产厂商会走访市场、摸顾客需要,并和商场、商店的人员一起定花色品种,定规格式样。
穿高档衣料服装的人多了,穿西装的人多了。但高档服装自己洗不好,要到洗染店去洗,这不给一些观察敏锐的人提供了商机。
时装的流行周期越来越短,有时候甚至一个季度还未过完,便有不少服装杀价抛售。
90年代末,女士穿吊带、男士着花衬衫对于时尚的追逐和品位,丝毫不输现在的时髦姑娘小伙。
与此同时,旧衣改时装悄然流行开来。长裙改短裙,短裙改迷你裙,剪袖缝领,立领变圆领,长袖改短,再配上皮带、布袋、垫肩、金属扣、胸饰等作装饰,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进入二十一世纪,过去“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惯已经渐行渐远,服装种类非常之多,带来的是“一日多衣”的着装新观念。
在追求时尚的同时,消费者也注重服装的性价比。尾货市场、商场反季促销的信息屡见报端。
通过互联网购买服装也慢慢变得受到消费者青睐,不少服装品牌入驻电子商务平台,人们可选择的范围更加广阔。
追求服饰个性化的需求,也让一些消费者将目光重新再回到了定制服装上。不过,和自己动手做衣服不同,在互联网的帮助下,人类能向设计师直接下单。
面对服装日益丰富的品类,消费者们开始提高品质追求。北京在2008年前后,迎来了优衣库、ZARA、H&M等一批国际快时尚服装品牌的进入。一流的设计,二流的品质,三流的价格,如同快餐一样,快时尚服装引得年轻人纷纷“尝鲜”。但十年后的今天,这种用低价换流行款式的消费方式,已不再符合主流消费者的胃口。随着消费升级,人们对服装品质、设计风格甚至服装的独特性有了更多要求。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服装的最大的作用不再是遮挡御寒,而是作为一种个性魅力的展现:唐装走俏全球,旗袍热遍世界,汉服国潮回归中国服装作为一种文化潮流和商业主流在整个世界受到注目和尊重。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与之相类似的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方式
浙ICP备12024995号 | Copyright © 2012-2016, ZJ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